各团队安江农校前合照。(李颂林 摄)
各团队成员参观杂交水稻博物馆。(苏依婷 摄)
本网讯(记者何 云 吴 娟 盖正印)近日,教育部“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”湖南师范大学组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持续推进。来自湖南师范大学、福建师范大学、闽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于7月11日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与杂交水稻博物馆,在田间地头与展馆展陈中,沉浸式感悟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深刻内涵,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政实践课。
安江这片五溪大地,红色底蕴深厚,是思政实践的沃土。抗战时期,安江作为重要大后方,农校师生在简陋环境中坚持“知识救国”;和平年代,这里因袁隆平院士开创杂交水稻研究而成为“世界稻都”,书写了从烽火到稻香的精神接力。
纪念园里:触摸科研初心
师生们驻足安江农校纪念园的试验田旁,聆听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:1961年,袁隆平在此发现“鹤立鸡群”的天然杂交稻株,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伟大征程。石碑上“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”的朴素心愿,凝聚着袁隆平院士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。扎根安江37年,他将实验室搬到田间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最终让杂交水稻惠及世界。师生们在此深刻体悟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,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,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,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。
博物馆中:感悟科学传承
步入杂交水稻博物馆,师生们通过“安江农校与袁隆平”、“从梦想走向世界”、“科学家精神的传承”三大展区,开启了一场科学漫游。在“科技种子乐园”,他们化身“探险家”,借助3d技术操作模拟风力传播装置,观察种子“远航”;轻触植物墙,便能获取详实的植物百科知识,体验科技赋能下的立体学习。
精神内化:青年立志担当
本次思政课以“实景、实物、实感”为核心,通过跨校、跨地区实践合作,深度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。
闽南师范大学陈凡凡谈道:“袁隆平院士敢于挑战传统理论,开创性的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设想,建立了超级水稻技术体系,使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这一路上有打压、有艰辛,但这一切都无法将他打败。作为青年学生,我们要有梦想,有勇气,肯坚持,敢于有梦,勇于追梦,勤于圆梦,用青春热血书写人生的奋斗篇章,为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
宁夏师范大学陈嘉豪深有感触:“从抗战精神到科技兴农,安江的故事启示我们,青年的成长要与时代同频共振。”
长沙师范学院刘政说道:“‘喜看稻菽千重浪,而今禾下好乘凉’。袁隆平院士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、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、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、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、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,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”
怀化学院张坤分享道:“我们应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,将个人理想深植于国家发展需要,像种子一样扎根沃土,用脚步丈量乡村,用知识点亮希望,真正将‘种子精神’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”
(编辑:何云)
(一审/陆曼洋 二审/申珂婷 三审/黄小波)